新闻中心news

读肖复兴爱上体育

2024-07-17 06:28:4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读肖复兴爱上体育流行着枯燥,充斥着低俗,几乎就是对时育报道的基本描述。往往在一个精彩的比赛发生之后,跟来的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,或者是对运动员干巴巴的介绍,更有人打着娱乐化的幌子,去捕捉一些鸡毛蒜皮的糗事。

  这令人想起肖复兴,按照今天流行的语言,肖复兴曾经是体育记者中的一个“另类”,他独特的作家眼光让传统的新闻理论黯然失色,但同时没有人否认他的确曾经是一名优秀的体育记者。1992年他采访巴塞罗那奥运会,薄薄的《新体育》容纳了他一批文采飞扬的稿子,却实在容纳不了他的,这就有了后来的专著《火的战车》。他的视角,他的优美,打动了一代杂志的读者。至今,《新体育》的读者还会跟编辑部来信,饱含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杂志专栏《复兴随笔》。如今,向北京奥运会献礼,新华出版社推出他的新书《其实奥运会已经开始》。

  体育报道的一个通病就是把运动员看成了机器。一方面,的确有人这样理解那些从事尖端运动的人们;另一方面,绝大多数的记者并没有走进运动员的内心。偏偏,运动员的生命恰恰比更多的平民百姓活得精彩,他们的故事更适合传播,他们的经历更容易令人动情。“机器派”的做法,就是在女排主力赵蕊蕊受伤的时候,一味追究谁谁谁该对她的腿伤负责任,狗仔式地跟踪哪个医生在给她做治疗,捕风捉影猜测她什么时候能够复出。至于蕊蕊的心痛,没人去关心,至少关注得不够。

  肖复兴会怎样面对这样的事情?我们可以看看他当年的两篇文章,都是描写韩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玄静和。在第一篇《难忘玄静和》里,谈及玄静和“1990年,北京亚运会前,她便因腰伤不得不中断了4个月的训练。9月份,我在北京亚运会见到她时,她面容消瘦、苍白,带着并没有痊愈的腰伤挥拍上阵”。肖复兴用这样的语言概括,“25岁的姑娘,赢得了并不是所有25岁姑娘赢得的荣誉,却也品尝了并不是所有25岁姑娘尝到的艰辛苦楚”。在次年发表的《邂逅玄静和》里,作者眼里“她简直瘦了有一圈,本来方方正正的脸已经拉长,使得颧骨显得突兀,原来挺拔的鼻子更显得高耸醒目”。简约的文字蕴含情感,是文学对体育的情感,是心和心的相碰。

  在肖复兴笔下,这种对运动员的心灵关照比比皆是。因为笔墨来自心灵的流淌,因而文字里便洋溢着。体育的受众普遍都容易放纵情绪,从这个角度说,肖复兴是一个典型的观者,即使没有正式与乔丹面谈,他仍然愿意在《和乔丹在一起的日子》里抒怀。当然,更多时刻,他曾经是个体育记者,这个身份令他在《李富荣和别尔切克》之后,在了解了《刚刚结婚的沈祥福》之后,在约定《古广明,我等着你》之后,在《面对刘易斯》、《四遇全炳宽》和《重逢布勃卡》之后,总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字,富于亲历性,而让我们不仅走进体育的比赛,更走进运动员的心灵。而骨子里,他实在是个文学家,所以,他笔下的高敏首先是个爱吃葡萄的小姑娘,世界冠军张德英有一只贴深蓝色海绵的乒乓球球拍,“撑杆皇帝”布勃卡则是把金牌当成了带给儿子的生日礼物。正如他自己说的,“浅浅的水洼,风一吹便会泛起涟漪,阳光一照便会浮光跃金”,他的文章里总能看到“有心”的风和“用心”的阳光,因而处处涟漪、篇篇跃金。记者完成的是对新闻的传达三亿体育官方网站,肖复兴完成的是文学对体育的记忆和情感。

搜索